【编者按】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下行压力加大。中国大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做好“六稳”工作。“六稳”工作效果如何?中新网推出“解码‘六稳’”系列报道,展现“六稳”成效与经济发展逻辑,透视中国经济发展脉络和前景。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作为“六稳”工作之首,稳就业目前可谓“相当稳”。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前10月城镇新增就业1193万人,提前两个月实现全年目标,调查失业率也略有下降。
成绩
——新增就业提前2个月实现全年目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判断宏观经济是否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9年,中国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制定的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如今,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已经提前两个月完成。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93万人,提前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
城镇调查失业率也处于调控目标之内。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除了就业的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劳动力市场也供求基本平衡,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
人社部10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为1.24,市场运行基本平稳。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与往年基本持平,1-9月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3万人,已经完成全年130万人的目标任务。
探因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矛盾叠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国三季度GDP增速回落至6%,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为何能提前完成新增就业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也在下降?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GDP不断扩张带来增量效应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今年前三季度GDP仍然保持了6.2%的中高速增长。据测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概带动就业在两百万左右。实际上,6.2%的增速应该能够带动1100万到1200万之间的就业总量。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对记者表示,尽管受到国际贸易摩擦冲击,但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基本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基本面“大底盘”的托底效应,为就业扩大奠定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吸纳就业更多
刘爱华指出,这些年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在巩固,相对工业来讲,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更强。到2018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经上升到52.2%,每年都在提升,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动是重要的因素。
苏海南也指出,与第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弹性系数更高,就业增量远远大于一、二产业。
——稳就业政策持续发挥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国家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大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就业、吸引人才的政策。
苏海南说,当前稳就业政策体系完备,针对性更强,各级政府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包括降低社保费率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就业援助制度等,为今年扩大就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产业、新业态吸纳大量就业
赵锡军指出,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创造了大量岗位,吸纳了大量就业。
刘爱华表示,目前支持灵活就业的新业态越来越多。而且近些年来,国家对创业创新的政策激励也越来越多,所以灵活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
展望
——稳就业仍需继续发力,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未来就业形势,苏海南表示,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存在“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而且,在外贸受到外部不确定性的冲击,以及低端产业对外转移的影响下,就业压力不容小觑。
苏海南认为,一方面要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跌破合理区间;一方面要继续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同时继续抓好现行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从而促进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在2019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就业工作确实面临挑战和压力,将继续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形成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
具体措施包括: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转岗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支持力度,等等。
推荐阅读